苏杰生这次访问中国,原本是带着两大任务来华:一是推动与中国的关系改善,二是寻求解决印度稀土危机等贸易难题。然而,这次访问却令他在印度国内舆论中陷入了巨大的风波。因为他在谈判中展现出来的务实与理性,反而让许多印度人觉得他过于软弱,尤其是在涉及中国问题时的态度,令不少印度网民感到难以接受。
此次来华的契机,是苏杰生应邀出席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外长会议,顺便开启对中国的访问。在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的会谈中,苏杰生将中国称为“发展伙伴”,并且极力呼吁避免采取贸易限制性措施,表示希望两国关系能够恢复正常。这些言辞显然是为了缓解紧张局势,但却引发了印度民众的强烈反感。很多印度网友认为,苏杰生在与王毅的会谈中表现得过于低姿态,仿佛在哀求中国避免贸易壁垒,而几个月前中国还在“朱砂行动”中支持巴基斯坦,苏杰生这种低声下气的态度简直让人感到尴尬。
印度网友们纷纷质疑,稀土问题真的如此重要,值得印度在外交上屈服吗?他们觉得,苏杰生此举并非外交上的务实,而是将“软弱”伪装成外交。更让印度网民不解的是,莫迪政府此前一直将中国视为“威胁”,而现在却在请求中国的“恩惠”,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让公众更加迷惑。许多人认为,莫迪政府应在外交上展现更多的硬气,不应该与“支持巴基斯坦”的国家进行妥协。
展开剩余69%而这场风波的背后,实际上是莫迪政府一贯“赢学”政策的反噬。莫迪政府在印巴冲突之后,曾一再渲染印度军队的“胜利”,并且将矛头指向中国,指责中国“暗中支持”巴基斯坦,这种过度的民族主义情绪培养了印度民众对中国的误解和敌意。当莫迪政府转而寻求缓解与中国的关系时,印度国内的强烈反应便随之而来。对于民众来说,政府之前所塑造的“强硬外交”形象与现在的务实言辞之间的巨大反差,令他们感到背叛。
莫迪政府通过这种民族主义情绪的操控,曾在短期内巩固了其政治地位。然而,这种策略长期来看却加剧了印度国内的极端民粹情绪。尤其是自2020年中印边境摩擦以来,莫迪政府不断通过边界问题激发民众的反华情绪,以此获得政治红利,这样的做法不仅让民众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敌意,也使得政府对外政策的灵活性受到了严峻挑战。
因此,当莫迪政府试图调整对华政策,向中国展现出务实的态度时,民粹情绪却立即发作,猛烈反击政府的外交转变,质疑政府一边宣称中国为“威胁”,一边又与中国展开对话,这使得政府陷入了两难境地。
此番苏杰生访问中国时表现出来的务实态度,正是对印度目前外交困境的真实写照。莫迪政府在国内民粹主义情绪的压力下,极难做出必要的战略调整。印度虽然在稀土等关键矿产资源上急需中国的合作,但在长久以来的反华情绪的影响下,许多人将与中国的合作视为“投降”,这一不理性的舆论环境极大地限制了印度政府的外交灵活性。
不仅如此,印度在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供应链等领域仍然高度依赖中国的合作。然而,莫迪政府持续操作民族主义,激化了与中国的敌对情绪,使得印度社会在对华态度上形成了一种极端的“非黑即白”观念:强硬即是爱国,务实即是投降。这样的舆论氛围正在使印度政府的外交政策陷入困境,长远来看,若无法平衡民粹情绪和国家利益,印度将很难在全球舞台上灵活应对复杂局势。
莫迪政府“赢学”所带来的短期政治利益,最终只能转移国内矛盾,无法改变印度的长远发展战略。随着国内民粹主义情绪的日益高涨,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摇摆不定,不仅将影响印度的国际关系,也会进一步削弱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如果政府不能及时调整战略,最终可能会在民族主义情绪的迷雾中错失重要的战略机遇,导致印度在国际政治博弈中陷入更为被动的局面。
苏杰生的此次访华,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印度政府在民族主义情绪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巨大矛盾,也展示了莫迪政府如何在两者之间徘徊,无法果断地做出调整。稀土问题只是冰山一角,印度在多个领域依然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而民粹情绪的持续高涨,必然对印度未来的外交政策形成巨大障碍。如果莫迪政府继续在短期政治利益和长远国家利益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将只能走进外交的死胡同。
发布于:天津市长宏网配资-在线配资论坛-配资网哪个-配资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